个人介绍

李炆静,泰山科技学院2022级金融学(本)22-1班学生,辅导员赵欣欣老师。双体八期星舰一部学员,带班教师赵菁雅、孙传波。签约实习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,在实践中开启金融职业生涯的第一步。
公司介绍

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(ICBC),素有 “宇宙行” 之称,自1984年1月1日成立以来,便以稳健姿态领跑中国金融行业。总部坐落于北京,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标杆,截至2024年末,其资产规模已突破47万亿元人民币,凭借庞大的客户存款基数、强劲的盈利能力与领先的市值,长期稳居全球银行1000强榜首。
在服务网络布局上,工行堪称行业典范——境内拥有近16000家网点,覆盖中国每一个角落;境外则延伸至49个国家和地区,设立近400家机构,真正实现 “全球服务、本地触达”。2006年,工行在上海、香港两地同步上市,创下当时全球最大IPO纪录,自此开启国际化、综合化经营新篇章。如今,它不仅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与服务,更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应用引领行业变革,坚定服务实体经济,成为全球商业银行领域的 “中国名片”。
泰科初拾:脱口秀场萌金融初心
2022年9月的风,带着夏末的余温吹进泰科校门。拖着行李箱走进校园时,迎新棚的彩色气球在阳光下晃荡,学长学姐递来的校园地图还带着油墨香——那时候的我,还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的转折,只一心扎进了大学生活的热闹里。
艺术团是我最初的 “快乐根据地”。在这里,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折腾舞台布景,对着灯光控制台反复调试明暗;周末泡在排练室写脱口秀剧本,把校园里的趣事编成段子,每次彩排时的笑声能掀翻屋顶。记得第一次站在学校礼堂的脱口秀舞台上,握着麦克风的手有点抖,但看到台下观众跟着我的节奏笑起来、鼓掌时,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。那时候的日子,满是青春的肆意,却也悄悄藏着一丝对未来的懵懂——金融学专业的我,还没找到课本知识与职场之间的连接点。
接触双体,是一场 “朋友递来的机遇”。我的好朋友是双体七期的学员,每次听他聊起双体的日子——模拟职场的打卡生活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、小组一起做项目的热血,我都忍不住凑过去多问几句。“双体的场地超赞,全是按职场标准装的”“老师会帮你改简历到深夜,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”“上次我们做的金融数据分析项目,还被企业老师夸了”…… 这些话像小种子,在我心里慢慢发了芽。
当双体八期开始招生时,我没半点犹豫,立刻报了名。面试那天,我穿着刚买的白衬衫,紧张得手心冒汗,却在回答老师 “为什么想进双体” 的问题时,格外坚定:“我想知道,金融学到底能在真实职场里怎么用。” 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,我抱着朋友跳了起来——原来,属于我的新故事,真的要开始了。
双体淬炼:破面试困局获职场力
第一次走进双体基地时,我忍不住 “哇” 出了声——明亮的办公区、整齐的工位、墙上贴着的项目进度表,连打卡机都透着专业的气息。后来才知道,这份 “斥巨资打造” 的场地,藏着学校希望我们提前适应职场的用心。从那天起,我开始了 “职场人cosplay”: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打卡,下午下班前写工作日报,小组开会时像模像样地记笔记,连说话都不自觉地少了些学生气,多了些条理。

双体的日子,是志同道合的温暖。我和同组的小伙伴很快熟络起来,午休时一起去食堂抢糖醋排骨,项目讨论时为了一个金融数据的分析方法争得面红耳赤,转头又凑在一起帮对方查资料;带班老师更是没话说——赵老师会把我的简历打印出来,用红笔逐句标注修改意见,“这里要写具体成果,比如‘参与艺术团活动’不如写‘主导脱口秀演出策划,吸引200 +观众’”;孙老师在小组项目点评时,会把复杂的金融模型拆成简单的例子,怕我听不懂还特意多讲两遍。那时候的我,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知识,也真切感受到:双体不是 “严肃的训练营”,而是有人情味的“职场预备班”。
真正的挑战,是黄金招聘季的面试。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收到面试通知,我却在面试里屡屡碰壁。明明平时能说会道,一面对面试官的问题,就变得语无伦次——要么把“参与金融案例分析”说得含糊不清,要么没等面试官问完就急于回答,结果答非所问。有次面试结束后,我拿着被拒绝的反馈,坐在双体的走廊里发呆,连晚饭都没胃口。
赵老师看出了我的低落,把我叫到办公室,塞给我一颗橘子糖:“咱们把面试录像再看一遍,逐句拆解,总能找到问题。”那天晚上,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。赵老师陪着我回放面试录音,一句一句分析我的回答:“你看,面试官问‘你怎么处理团队分歧’,你却一直在说项目成果,没答到点子上”“这里语速太快了,显得很急躁,面试官抓不住重点”。两个多小时的复盘,她不仅帮我找出了“表达失焦”的症结,还教我用“STAR 法则”梳理经历——情境、任务、行动、结果,每个部分都要具体。
之后的日子,我对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,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写在本子上,逐一打磨回答;赵老师还当我的“模拟面试官”,随时打断我指出问题。慢慢地,我在面试里越来越从容。当收到工商银行实习offer的那天,我第一时间跑到赵老师办公室报喜——她笑着拍我的肩膀:“你看,只要找对方法,你本来就很优秀。”
工行践学:三堂实战课悟金融之责
第一次推开工商银行那扇明亮的玻璃门时,我的心跳得飞快。大堂里人来人往,叫号机的声音、工作人员的指引声、打印机的沙沙声,组成了真实的金融职场交响曲。我攥着实习证,跟在带我的张姐身后,连脚步都放轻了——生怕自己做错什么。
最初的日子,像“刚学步的孩子”。个人开户、存款业务的流程比课本上写的复杂得多,光是客户信息核对就有好几项合规要求。师傅没嫌我笨,拿着业务手册一点点教我:“这里要让客户签字确认,不能漏”“身份证要核对有效期,还要看是不是本人”“遇到老年客户,要慢慢说,把条款讲清楚”。有次帮一位老奶奶开户,她听力不太好,我蹲在她身边,把“手机银行怎么查余额”说了三遍,还帮她把常用功能设成快捷方式。老奶奶临走时握着我的手说“姑娘,谢谢你啊”,那一刻,我第一次觉得:原来金融工作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有温度的服务。

在工行,我亲眼见证了“科技赋能金融”的力量。参与新移动银行推广时,我跟着同事去社区宣传——教叔叔阿姨用人脸识别登录,演示怎么在手机上买理财、交水电费;看到智能客服在大堂里帮客户解答问题,不用排队就能解决小麻烦;后台的风控系统更是厉害,能实时监测异常交易,守护客户的资金安全。有次一位客户说“现在银行真方便,不用跑网点就能办事”,我突然明白:课本上的“数字化转型”,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能让金融服务变得更普惠、更便捷的实实在在的改变。
最让我难忘的是“责任感”的觉醒。以前在学校,做错题目可以改,项目出问题可以重来,但在银行,每一个操作都关乎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银行的信誉。每次办理业务,我都会和同事做双人复核,签上自己的名字时,手会不自觉地握紧笔——因为我知道,这个签名代表着“我确认没问题”;每天下班前,我会把当天的业务档案整理好,放进档案柜锁好,生怕弄丢一张纸。有次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错误,师傅陪着我重新核对了几十笔数据,直到深夜才下班。她跟我说:“在金融行业,没有‘差不多’,只有‘百分百正确’。”这句话,我记在了心里。
感恩续航:双体微光引金融新程
现在的我,已经在工行实习了一段时间。每次主持小组例会,我会想起在双体开项目会的日子;每次帮客户解决问题,我会想起张姐教我的耐心;每次面对新的业务挑战,我会想起双体老师说的“找对方法,别怕困难”。
回望这段路,从泰科艺术团里的肆意欢笑,到双体基地里的职场预备,再到工行大堂里的实践成长,我最想感谢的,是泰科的“完满教育”给了我试错的勇气,是双体的“扶上马送一程”给了我成长的底气——那些老师熬夜帮我改的简历、朋友陪我练的面试、小组一起闯的难关,都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光。

分别双体时,我和朋友们抱着哭了一场。那些一起打卡的清晨、一起讨论的深夜、一起分享的零食,都成了珍贵的回忆。但我知道,这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——带着双体教给我的勇气和能力,带着工行教会我的责任和专业,我会在金融这条路上,一步一步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双体,我们下次见;未来,我准备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