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介绍
曹文库,大数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级专升本学生,辅导员任倩楠老师,泰科双体八期凝光三部学员,带班教师王晓玥、牛一平。先后实习于绿盟科技和安恒信息两家公司,均为中国网络安全领域TOP10企业。

职业成长的轨迹,往往藏在每一次选择与坚守里。泰科、双体、绿盟、安恒,这串看似紧凑的经历,实则是我在“实践-复盘-迭代”中稳步向上的印记。而贯穿始终的,是泰科赋予我的置身职场的从容自信,和双体赋予的独特成长方式。从双体内的多元成长到双体外的职场陪伴,我的人生在步步登高。
双体实训:在“技术+职场”双体系中筑牢根基
其实来双体之前,我的顾虑很多。作为带着一些技术荣誉走进泰科的专升本学子,大数据学院也给了我充分自由的技术成长空间,让我在技术实力上不断进益,而双体是不是真的能给我更多,我并不确定。在与双体王晓玥老师的一次次沟通中,她的一句话彻底坚定了我的决心——“你现在很优秀,当然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,但是就因为你这么优秀,你值得更好的offer!我们来帮你!”
加入双体后,我才真正理解“双体系”教育模式的深意。这里既有“软件技术实战”的硬核训练,通过真实项目演练从需求分析到系统测试的全流程;更有“职场关键能力”的软性培养,从沟通技巧到团队协作,每一堂课都直指企业用人的核心需求。老师的那句话在双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,我也开始逐渐投入到双体的节奏中,均衡自己的成长图形。

在双体的日子,我像一块海绵吸收养分。职场能力上,企业化管理模式让我提前适应“组内汇报”“活动策划”“项目复盘”等职场场景,某次小组汇报因逻辑混乱被批评时,让我认识到:“职场沟通不是炫技,是让对方快速get核心价值。”这种“技术 + 职场”的双重培养,让我对职业成长有了更系统的认知。也正是从这时起,“周报总结”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 —— 我会在周报里细分 “职场能力”“技术突破”“不足改进”“下周计划”四个板块,而老师会逐字逐句批注反馈,比如提醒我“技术突破要写清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”,建议“不足改进需附上可落地的时间节点”。这些点拨,为我后来挑战更大平台埋下了伏笔。
即使后来身处实习企业,每周的周报总结、与老师的深度沟通我也从未间断,这份联结如同指南针,让我在平台跃迁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方向感。
绿盟实习:在实战中验证成长,以双体为镜校准方向
进入绿盟实习时,我带着双体赋予的“双重视角”审视工作:既用技术体系拆解项目难点,又用职场能力处理协作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那份与双体的实时联结从未中断——每周的周报,我依然准时发给双体的指导老师,而不是仅作为企业要求的流程性文档。
绿盟的项目比起我以往接触的更复杂,涉及的行业场景也更广——从政府单位的等保建设到企业的应急响应,每一项任务都在推着我突破舒适区。印象最深的是进行某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的安全建设项目时,我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,却因设备无法兼容部分功能导致配置冲突。深夜写周报时,我详细记录了问题始末:从初期设备选型时的疏忽,到现场调试时的手忙脚乱,甚至写下了“和硬件组沟通时只强调了功能需求,没提兼容性标准”的反思。

第二天,双体技术老师牛哥的反馈就发了过来。他在周报旁画了三个问号:“冲突发生时,有没有同步梳理所有设备的参数清单?”“作为项目经理,是否提前预留了兼容测试的缓冲时间?”“和客户沟通时,有没有把‘冲突影响’转化为‘业务风险’来解释?”这些问题像手术刀一样剖开我的混乱思路。按照老师的建议,我当天就拉着硬件组做了全设备参数交叉比对,用“会导致数据上传延迟2小时”的业务影响向客户说明情况,最终争取到3天缓冲期解决问题。
在绿盟的时间,周报成了我和双体的“实时对话窗口”。不论是技术还是职场问题,老师的反馈总能精准戳中要害。看到我写“任务复杂,承担的责任越大,就越觉得力不从心”,玥姐马上回复:“不要着急,领导的信任证明你有能力,把任务做拆解,一步步推进,就会更加有条不紊、游刃有余!”;发现我提“和客户沟通太技术化”,老师又会在周报回评里附一段“用业务损失描述漏洞风险”的话术模板。这种即时互动,让我跳出“执行者”思维,真正学会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。向着更加成熟的职场人方向稳步前行。
也正是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,我放下了暂时的安稳,把实习目标从跻身大厂实习,转移到要在大厂顺利转正!在职场老师的帮助下,我把简历改了又改,模拟了多次面试,终于把带着转正保证的安恒offer收入囊中!
安恒实习:带着双体基因,挑战不同平台
来到安恒,面对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业务打法,我心里却很笃定——因为双体的“实时陪伴”模式仍在延续。周报里的“不足改进”板块成了我和双体的“共同攻关区”。即使双体结业之后,没有小组长每周按时的“周报提醒”,但在这一个学期里养成的习惯早已把我和双体老师的专属联系方式,变成无形的亲密链接。

每周,我依然会把最近的工作情况发给双体老师们,而他们的反馈总能结合工作的实际场景给我带来新的启发。安恒的跨团队协作更多,老师也会根据我的工作强度和节奏调整建议:比如看到我写“加班多导致计划混乱”,他们会提醒我做好时间管理,设计“每日30分钟优先级排序表”。这种带着具体场景的实时指导,让我在忙碌中始终保持成长节奏。与其他同学相比,我好像有了两位场外军师,让我的职场发展如虎添翼!
在这里,成长是“扶上马再送一程”的双向奔赴
回望从泰科、双体到绿盟、安恒的历程,最珍贵的不是平台的跃迁,而是那份始终在线的“成长闭环”——在实习中遇到问题,就与双体实时联动,带着老师的反馈回到实践中验证迭代。双体的“双体系”教育,不仅教给我技术硬实力和职场软实力,更用这种“实时互动”的模式,让我在每一个职场新阶段都有“即时校准”的机会。

扶上马再送一程,那些深夜发出的周报、清晨收到的批注、针对具体问题的电话沟通,早已超越了“教与学”的范畴,成为我职业道路上的“实时导航”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我知道,带着这份双向奔赴的联结继续前行,每一步都会更坚定、更从容。因为真正的成长,从来都是个人努力与优质平台的“实时共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