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最新动态  >  正文

《梦想与实践》深度对话:泰科双体教师的教育新体验

时间:2025-04-06 19:51:46 作者: 来源:  点击数:

《梦想与实践》深度对话:泰科双体教师的教育新体验

--引言--

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,增强教师的育人水平。近日,双体学院技术老师孙传波带着热忱与思考,与双体教师围绕《梦想与实践》的阅读心得展开访谈。在思维碰撞中,老师们畅所欲言,书中理念和泰科教育实践相融合,诸多深刻见解引人深思。现在,一起踏入访谈,聆听智慧之声。


洞悉错位战略

锚定艺术育人新坐标


Q:肖老师,书中提到的“错位发展”战略挺有意思。你对“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”这一目标,是怎么理解的呢 ?


肖德智老师:

“错位发展”就是为了避开同质化竞争,打造泰科独特的教育品牌。“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”,不是要培养专业艺术家,而是把艺术思维融入到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。在课程设计上,非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通识课;校园文化建设方面,以书院为依托,举办戏剧节、创意市集等活动,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,保持对审美的感知。另外,通过艺术教育,强化学生直觉、共情这些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软技能。


化解理想落差

构建实践成长新阶梯


Q:蔡老师,你之前提到“梦想需要韧性支撑”,但现在大学生常常面临理想和现实的落差。在教学过程中,你是怎样引导学生平衡“远大理想”和“脚踏实地的实践”的呢?


蔡艳清老师:

我经常跟学生讲,“理想决定你能飞多高,实践决定你能走多远”。任何目标都要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上。我总结了“三阶支撑法”:一是目标拆解,让学生把长期理想分解为“本学期—1 年—2 年”三级里程碑。比如,想成为“Java开发工程师”的学生,本学期要夯实Java基础、完成算法学习,一年掌握独立开发语言,两年完成3个项目。二是案例对照,邀请毕业校友分享成长经验。三是韧性训练,在团队项目中刻意设置“挫折点”,观察学生如何调整策略。此外,我还鼓励学生写“实践反思日志”,通过追问引导他们区分“空想”和“可执行的理想”。



解读智慧语句

探寻教育价值新内核


Q:王老师,作为双体职场教师,《梦想与实践》里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刻,又是什么原因呢?

王晓玥老师:

我最喜欢“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与喜乐”这句话。作为职场教师,我深刻体会到,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是单向灌输知识,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造个人与社会价值,感受精神的充盈。就像书中倡导的“四位一体双院制”,学生在专业学院学到技能,在书院社区通过活动实践锻炼软实力,这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,既有明确的目标规划,又能让学生享受过程的乐趣。它启示我们,真正的教育是在创造过程中传递生命的活力与幸福,这种将理想付诸行动的精神,正是职场教育中弥合理想与现实鸿沟的桥梁。




破解教育痛点

培育数字时代新人才


Q:陈老师,《梦想与实践》提出的教育理念,如何解决传统教育的痛点,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呢?

陈欣老师:

“四位一体双院制”育人模式、“办学生认为物超所值的大学”等核心理念,从多个层面解决了传统教育的痛点。“四位一体双院制”把完满教育、通识教育、商科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,打破学科壁垒,培养学生的多维素养。彭博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,主张从“知识灌输”转向“能力赋能”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,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范式,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。



深读书籍内涵

开拓教学工作新视野



Q:杨老师,读了《梦想与实践》,你有哪些收获,对教学工作又有哪些新认识呢?


杨克新老师:

这本书让我对梦想与实践有了全新的理解,在教学工作中也受益良多。首先,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,鼓励他们参加学科项目、社会实践等活动,通过实践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。其次,我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,了解他们的梦想和择业需求,提供个性化指导,我相信,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时,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,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。最后,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,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,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。



剖析育人理念

解锁学生幸福新密码


Q:刘老师,结合《梦想与实践》一书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,你认为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原因是什么呢?


刘相庆老师:

这源于学校的“四位一体双院制”创新实践。老师倾心陪伴学生,精心设计课程,显著提升了学生信心,带来良好的就业率和升学率。作为华东唯一的全员书院制高校,学校打造 “家文化”社区,设置各类功能空间,由异科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类活动,重塑学生社交与成长生态。在教育赋能方面,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举办涵盖艺术、体育等领域的活动,实施完满教育,释放学生个性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学校还注重实践与思辨并重,通识课程覆盖多领域,设立全国性赛事,鼓励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和校企合作,提升学生创新与协作能力。此外,学校通过高频次师生互动、家长开放日等活动,构建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生态 ,实现家校共育与情感支持。



启迪教育者

引领学生逐梦前行


Q:赵老师,《梦想与实践》这本书,带给您哪些工作上的启发?


赵菁雅老师:

在阅读过程中,我深受启发。《梦想与实践》不仅阐述了梦想与实践的重要性,更是一本方法论的百科全书,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。我意识到,作为教育者,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梦想,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去实现这些梦想。

2025届大数据学院的孔子齐同学为例,他的梦想是能够进入大厂名企,成为职场精英。为了梦想他选择了双体。在双体他学习了很多求职的技巧,但在实践中,仍然面临了很多困难,简历投递后石沉大海,面试屡遭碰壁。我找到他,耐心地倾听他讲自己的烦恼,鼓励他调整心态。从简历修改到笔试题练习,从面试技巧学习到复盘总结,每一步都稳扎稳打。终于,孔子齐同学收到了中国平安的录用通知。那一刻,他心中的梦想照进了现实。从孔子齐同学的身上,我不仅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,也体会到了实践的不易。但只要心中有梦想,加之不懈的努力,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。



织密资源网络

构筑协同育人新生态


Q:石老师,书中提到实践是检验梦想的必经之路,您认为高校应如何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?


石洁琳老师:

书中指出“脱离行动的理想如同未播种的土地,永远无法收获果实”。针对学院聚焦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目标,聚焦于“精细化、深入耕作”的战略,从以下方面发力:

定制化实践链路:结合书籍中提出的“以问题驱动能力”理念,将企业需求拆解为微型项目库并融入专业课程。每位学生在一定学期内完成企业真实课题,动态跟踪进度并协调企业反馈,形成“学习-实践-改进”闭环。

精准资源匹配:依托“一人一策”就业档案,与合作企业联动,根据学生能力标签推荐实践机会,实现“让实践场景成为梦想的培养基”。

作为教学秘书,我们正从“事务执行者”转型为“资源编织者”,通过精细化匹配书中理念与微观实践,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。



--结语--


这场围绕《梦想与实践》展开的访谈,不仅是一次对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,更是泰科双体老师们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凝练。从独特的教育战略,到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方法,再到泰科学生幸福背后的育人密码,每一个观点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。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与理念,将持续为泰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引领更多教育工作者踏上梦想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征程。


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